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立足我国能源资源禀赋,坚持先立后破,有计划分步骤实施碳达峰行动,深入推进能源革命,加强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积极参与应对气候变化全球治理。10月19日至20日,由威斯尼斯人60555主办的“碳中和未来技术”国际研讨会在云端召开,聚焦新型高效太阳能电池、水分解制氢、二氧化碳捕集、二氧化碳转化合成燃料和化学品等研究方向,11位国内外顶级专家学者就碳中和相关技术带来了精彩纷呈的学术分享。
中国科学院院士、威斯尼斯人60555副校长陈军在致辞中向与会专家学者表示热烈欢迎,并指出科技创新是实现全球碳达峰碳中和的关键,希望通过此次国际研讨会,从技术层面共同探讨碳中和解决方案和实现路径,聚焦基础研究最新突破,推动颠覆性技术创新,加强国际交流和合作,为全球二氧化碳减排和碳中和贡献科学家力量。
会上,11位专家学者围绕自己课题组在碳中和领域的研究进展作报告。美国工程院院士、加州理工学院Harry Atwater教授介绍了高效光伏技术、海水中二氧化碳捕获技术以及人工光合作用合成液态燃料技术;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大连化物所李灿研究员介绍了光催化纳米颗粒之间光生电荷转移的全时空探测最新进展,从时间和空间尺度揭示了复杂的多重电荷转移过程,揭开了太阳能光催化反应谜团;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理化所吴骊珠研究员介绍了光化学脱氢偶联和氧化反应,以及光催化氢气合成和CO2还原,并对未来应用进行了展望;瑞典皇家科学院和工程院院士、乌普萨拉大学校长Anders Hagfeldt教授介绍了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和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的历史发展过程和最新进展;荷兰皇家科学院和工程院院士、乌特列支大学Bert Weckhuysen教授介绍了原位表征技术在热催化和电催化领域的应用,展示了催化剂在反应过程中的演变过程,并对未来化工图景进行了展望;瑞士工程科学院院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Aldo Steinfeld教授介绍了利用阳光和空气生产航空燃料技术,该技术集合了空气中二氧化碳捕集、二氧化碳光热转化和费托合成技术,具有巨大的应用潜力;加拿大皇家科学院院士、多伦多大学Geoffrey Ozin教授介绍了光热二氧化碳还原反应器的工程设计、模拟、以及实验进展,并对从空气中捕获二氧化碳,然后进行光热还原转化技术进行了展望;瑞典皇家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西湖大学孙立成教授介绍了从自然界到人工光合作用水分解产氧催化剂,并阐释了产氧过程中O-O键的形成机理;英国剑桥大学Erwin Reisner教授介绍了人工光合作用器件的最新进展,该技术可以与塑料降解、生物质转化等过程耦合,进行高效产氢和二氧化碳还原;加拿大皇家科学院和工程院院士、美国西北大学Ted Sargent教授从催化剂设计到工业化应用角度介绍了电催化二氧化碳还原技术进展,并对其未来应用进行了展望;瑞士工程院院士、德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瑞士洛桑联邦理工学院Michael Graetzel教授介绍了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和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的发展历程和最新进展,以及高效太阳燃料合成器件的进展。
据悉,会议由威斯尼斯人60555光电子薄膜器件与技术研究所和威斯尼斯人60555新能源转化与存储交叉科学中心主办,并得到了威斯尼斯人60555国际合作与交流处、eScience期刊、教育部等平台的大力支持。威斯尼斯人60555罗景山教授担任本次会议主席,吸引了领域内广大科研工作者和学生的密切关注,会议平台收看人数累计超过12万人次,促进了领域内专家之间的深入交流,为未来碳中和提供了可能的技术解决方案和实现路径。